塔,全称佛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佛塔起源于古印度窣堵坡,原是佛教徒膜拜的对象,一种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的佛教建筑。佛塔这种外来的建筑形式,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传承发展了自己的形式,成为一种用于宗教崇拜的纪念性建筑。
咸阳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与历史、本土与外来、文化与技术在此交融、凝结与升华,积淀了中国古建艺术的精华——咸阳古塔。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开花结果的极盛时期,建塔之风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尤其以黄河流域和南方最多。咸阳作为长安的京畿之地,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出现了第一次建塔高潮。
兴平北塔
始建于隋末唐初,是我市现存最早的楼阁式塔。此塔为七层八棱砖塔,空心。全高近四十米,底部每边长四米多,各层每角有砖柱,二、三层还有砖砌转角和斗拱,每层南北方向有门。塔南五百米处,原有和此塔同时修建的一座南塔,为七层四方形砖塔。双塔南北对峙,蔚为壮观,长期以来都是兴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一千多年过去了,北塔历经多次自然人为破坏,但塔身仍保存基本完好,充分说明了我国唐代建筑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礼泉香积寺薄太后塔
位于礼泉县东二十五公里处的薄太后塔,传说是汉文帝为其母薄太后修建的望娘塔。这座造型伟丽的楼阁式砖塔,七层方形,高约四十四米,每边长六米,第二层以上四面都砌出砖柱及平座、栏杆,并有隐出斗拱。据文献记载,佛教从东汉明帝以后才传入中国,公元六十八年在洛阳白马寺始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木塔;东汉末年,笮融在徐州建造了首座楼阁式塔。那么,是明帝造塔之说有误,还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出入,这样重大的学术问题只有历史来作检验了。尽管如此,薄太后塔作为一种纪念性建筑,寄托着劳动人民的一种信仰。它就像一座纪念碑,上面刻下了大自然风风雨雨留下的斑斑记录,是封建帝王人事代谢的得力见证,是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外文明碰撞的曲折轨迹。
旬邑泰塔
意大利比萨斜塔,始建于公元1174年,于1350年建成,历时176年,高约179英尺(合55米),是当时欧洲屈指可数的高层建筑了。但不幸的是由于奠基不慎,致使塔身倾斜,目前从塔顶垂线已偏离基脚5米以上。被誉为欧洲中世纪的著名建筑之一。相比之下,建成于北宋嘉佑四年的旬邑泰塔,较比萨斜塔早建成一百多年,高度却达到56米,历经多次地震等自然灾害,仍巍然屹立,与河北定县开元寺古塔等一起,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鼻祖,是中国古代的摩天大厦。
泰塔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位于旬邑县城东北隅,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但建筑形式颇多改革。从塔的平面构图来看,它更接近于圆形的砖石结构,既保留了楼阁式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又反映了咸阳古塔在楼阁化过程中发展创新的足迹。与兴平北塔、武功报本寺塔端庄、质朴的风格相比,泰塔则要华丽、俊秀得多。泰塔对木塔结构的模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塔身内外,石柱、拱门、球形菱花格子、直棂形窗、旋转式楼梯、曲尺栏杆,以及塔檐、翼角、蛎首等构件应有尽有。塔壁面面有门窗,塔座层层有平台,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精湛的艺术品。
北杜千佛铁塔
明代重新恢复唐宋时代的佛教制度,全国在旧寺基础上建寺造塔之风兴起,咸阳出现又一次建塔高潮。
中国用铜铁等金属造塔始于五代。北杜铁塔,又称千佛铁塔。由南书房行走太监杜茂建于金代福昌寺内。北杜铁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历时六年之久,工程十分艰巨。塔高33米,比湖北当阳铁塔还高3米,是目前全国最高的铁塔。塔为通身铁铸的八角锥形十级塔,楼阁式结构,斗拱重檐,塔门朝南层层有窗,中空有梯可旋登。底层四角各竖一雄姿顶立,造型得体的铸铁金刚,中层外嵌莲花环围铁佛,间以花卉草木、禽兽动物,形象万千,冰冷的铸铁在建筑师的手中就像随心可塑的橡皮泥,显示了当时铸造工艺的精巧绝伦。
三原文峰木塔
中国人对风水术的崇拜,也深深地渗透到古代建筑建造之中。三原古龙桥建成之后,剩下不少架楦木料。因符合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之说,为防止文才流失,需建塔以镇,才能文运通达,人才辈出。故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三原县城东南9公里处建造文运浮,后更名文峰木塔,人们习惯上称这种塔为风水塔。
文峰木塔共四层,六边塔体,身高20米,塔基4米,砖阶可登上塔台,木梯可攀三层。建筑顶部奇巧,六角攒角、飞檐挑角、琉璃盖顶、玲珑秀丽,远处眺望,似塔、似阁,令人难以分辨。
泾阳崇文宝塔
归结起来,咸阳古塔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楼阁式和密檐式。楼阁式塔是仿传统木构架建筑建造的,它使用木建筑的柱、枋、斗拱等构件形式,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是咸阳古塔的主流。密檐式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五至十五层,一般情况下不供人登临眺览,但是泾阳崇文塔却不同。
崇文塔耸立于泾阳县崇文乡,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其外观为密檐式,十三层,八角形,高82米, 是我国现存最高的明代砖塔。所谓密檐式塔,其实就是楼阁式塔的一个变种,楼阁式塔各层塔身缩短,层层叠涩出檐,就变成密檐式塔。登上崇文塔,极目远眺,秦汉故地尽收眼底。
古塔这种尖顶的建筑形式多半与宗教有关,兴平北塔与报宁寺,报本塔与报本寺,千佛塔与福昌寺,无一不是塔寺相随,并成为整个寺院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塔作为古印度的坟墓形式之一,许多塔基埋藏有佛骨、佛发及珍贵文物。继陕西扶风法门寺、临潼庆山寺后,武功报本寺塔基又有重大考古发现。出土宋代舍利子137颗,呈红、白、黑三色,并出土金银铜玉瓷丝绸等七大类,虽然数量不多,但价值连城,特别是金银玉瓷均为国宝级文物,其中“豹斑玉套”的出土属国内首次发现,对玉种、玉器的研究有所突破,填补了国内考古方面的空白,解决了器物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课题。
研究唐以前咸阳的建塔史,可以发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建筑技术上,师承和模仿传统楼阁式建筑的技巧和式样,形制较为简洁、明快、单调。二是在社会功能上,保留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当今天的国人惊叹西方世界那些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时,殊不知修建这些高层建筑的鼻祖们早已羡慕中国古塔了。
我们今天的城镇没有必要再建造佛塔了,但咸阳古塔所创造出来的风韵,它对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贡献,却永远启迪着现代建筑师们的心灵,它的身影早已固化在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之中了。吮吸着外来文化的乳汁,深深地扎根于秦汉文化的沃土,滋养和发展着自己的肌体,使其放射出古建艺术的灿烂光彩,这就是咸阳古塔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