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

欢迎访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

健康文摘

养生系列丛书——《儒家论养生》

上一条信息:没有上一条信息了      下一条:高新彦教授陕西电视台系列讲座(一)——气虚体质养生 …

    儒家论养生

    一、作者简介

    周淑萍(1964——),女,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关学与国际南冥学理事,中华儒学研究会会员,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儒家思想文化与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宋孟学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孟学史”研究,出版《两宋孟学研究》《孟子精要》《十三经辞典》(孟子卷)等专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十三经导读”主讲教师。

    二、作品简介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从产生以来至今,二千多年绵延不绝。概括地说来,儒学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内圣外王”,要达到“内圣外王”的途径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修己安人”。由此可见,儒学所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把“修己”的功夫做到极致,就是“内圣”;把“安人”的功夫做到极致,就是“外王”。可以这么说,儒学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政治、社会风俗,小到个人日常举止习惯。儒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内容对于养生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借鉴意义。

    具体说来,儒家学说中关于养生的内容可以分为养气、四时调养、内省正心、止定清净、静坐以及中和养生等六个方面。最早明确提出养气的是“亚圣”孟子,《孟子·公孙丑》中提出养“浩然之气”,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就是个人精神状态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要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是“集义”,行为上要“不慊于心”,那么这种气就会“塞乎天地之间”。在战国时期之后,儒家学者又把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对于养生也有借鉴意义。此后,推崇养气论比较突出的是宋代儒者,认为人的气质有善恶之分。儒家“四时调养”的养生理论,多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核心主张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应自然规律。至于“内省正心”,还是“修己”的功夫,如何做到?孟子给出了精彩的答案,他主张要寡欲,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不动心,“不失赤子之心”。关于做到“止定清净”的重要性,《大学》里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还是要“以礼制心”。“静坐养生”理论起源于周敦颐,他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理论与儒学结合,开创了理学一派,根据《易经》和太极理论,他的学说有很强的“主静”色彩。到了朱熹,把思想上的主静发展到了行动上的静坐,提出“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方法。到了明代的高攀龙,静坐理论更趋于完善,他总结了一套“平平常常静坐法”。最后,“中和养生”理论,《中庸》有精彩论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命题,虽然范围宽泛,但对于养生来讲,就是要在事事、时时注意做到平衡、协调。

    写在纸面上的终究只是理论,但养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的养生实践又极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收到效果。养生得法,自可达到少欲不惧,体劳不倦的效果。

    周淑萍20162

看看大家怎么说
姓名:

电话:029-33684701
邮箱:793035049@qq.com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学园统一西路35号
网址:https://yswh.csiic.com/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 © 2020-2022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500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