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

欢迎访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

健康文摘

          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防病益寿。养生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份瑰宝,也是世界健康学中的一支奇葩。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远古时代的先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就已经逐渐有意识地尝试各种养生保健方式,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养生逐渐成为自觉和有意识的行为。《黄帝内经》将秦汉以前缺乏系统的散见于各家的养生文化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发挥,汇集了古代诸子百家之养生智慧,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构架。各种养生理论和方法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去芜存真,集中了历代健身防病的丰富知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养生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瞩目和使用。
         中医养生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个体的体质差异性,实施个体化养生。体质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个体对治疗、养生、预防等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因此,中医养生注重根据个体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中医学的养生方法,贯穿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主要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有度、饮食调养、体育锻炼等,都兼顾了体质特征。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健康长寿是人类坚持不懈的追求。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卫生保健措施的完善,一方面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人口逐渐呈现老龄化趋势。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劳动类型发生转变,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迫切需要养生保健和医疗资源与之同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能享受到中医药全方位、多环节的服务。体质学关注的焦点正是不同个体不同生命阶段的健康状态,把握体质是实现个体化养生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对与人类休养生息密切相关的中医体质和养生理论体系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然而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独立发展的新兴学科,其内容二十多年前才逐渐进入中医教材,大多数中医药工作者对其缺乏系统了解和必要认识,在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临床应用中常感所学不足;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渴望追求全面的健康生活,但人们对于中医养生的认知,大多局限于一些散在的具体方法和对效果的粗浅了解,缺乏整体上的深入了解和系统认识。因此,为了促进中医体质和养生知识的学习和普及,我们编撰了《中医体质养生精要》一书。
           本书以系统性、实用性、通俗性、普及性为原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医体质学基础知识”,结合中医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在系统介绍中医体质学相关知识的同时,着重阐述其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尽可能地钩划出中医体质学的基本脉路和精髓,逐步为养生实践做好铺垫,使那些想要了解其中主要内容而又无暇广泛阅览相关知识的志士仁人,能够迅速而全面地掌握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医体质学的要旨大意、辨识方法和应用要点。下篇为“中医体质与养生精要”,首先介绍了中医体质学的十大养生原则,便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中医体质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继而从顺时摄养、精神调摄、起居调护、运动锻炼、饮食调养、药物调体、针灸推拿七个方面撷取了中医体质学养生方法精华以飧读者。然后着重介绍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的养生原则与具体措施,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简便易行。
    本书适宜渴望迅速、系统地了解中医体质养生知识体系要旨大意,寻求科学养生保健方法的各界人士阅读。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汲取了《黄帝内经》以降历代医家体质养生的方法及其成就,浸渍着王琦等众多学者30多年来中医体质学和养生研究的智慧和结晶,在此一并致谢。
          缘于作者才力所限,不尽人意之处难免有之,敬祈不吝赐教。

看看大家怎么说
姓名:

电话:029-33684701
邮箱:793035049@qq.com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学园统一西路35号
网址:https://yswh.csiic.com/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 © 2020-2022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5002589